養生保健需考慮大眾個人體質!台大食科所沈立言特聘教授提倡「藥食同源,精準食療,對症吃出健康」!

 

藥食同源需考慮民眾個人體質對養生保健的重要性

 

國際傳統暨互補醫學協會(IATCM)及臺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所舉辦的「2020藥食同源第三次論壇」,討論主題為「個人體質進行養生保健」的重要性。

 

使用飲食預防或治療疾病已有久遠歷史!

 

國際傳統暨互補醫學協會理事長/ 臺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沈立言特聘教授於演講時提到《黃帝內經》中的一句話:「上工治未病,不治已病,此之謂也。」說明早在遠古時代即有養生的觀念,他還指出在中國各朝代皆有食療相關書籍,例如:《神農黃帝食經》、《本草綱目》等,意味著用飲食預防或治療疾病已有久遠歷史!

 

「中醫藥食療存在於中華飲食文化已有數千年歷史,然而一般民眾可能認為中醫藥食療方離我們很遙遠,殊不知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吃的食材與飲食觀念均是來自於《黃帝內經》中所強調的上工治未病的概念。」因此沈教授致力於推廣食療相關的研究,希望藉此活動讓民眾體會到運用食療方促進健康的重要,提高身體的免疫力,以落實從農場到人群健康(from farm to human beings)。

 

依據體質挑選食物才能吃出健康!

 

吃飽、吃出美味、吃出健康為食品的三大機能。「首先,我們必須先瞭解自己的體質,再選擇適合的保健方法,才能有效的促進健康。」沈立言教授強調,依據體質搭配正確屬性的食物,才能達到吃出健康的最大效果。沈教授舉例指出,有研究發現,食物的屬性會影響不同體質的人末梢微循環速率快慢。「要簡單區分寒熱體質,可以從身體溫度、末梢微循環速率快慢等方面來觀察。」「屬於寒性體質的人,冬天時手腳時常感到冰冷,末梢微循環速率較緩慢,此時可以給予溫熱的飲食,例如:薑母鴨、羊肉等;屬於熱性體質的人,常感身體燥熱,且末梢微循環速率較快,此時切勿給予溫熱飲食,以免造成口乾舌燥,應給予寒涼食物,例如:西瓜、蓮藕等。他發現許多民眾因為不了解自己的體質而常常吃錯了食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