飲食對微生物的影響──《微生物的巨大衝擊》

 

演講者/Roger Knight

文章來源:泛科學 http://pansci.asia/archives/98305

人類身上微生物相(指微生物本身,微生物群系是指微生物的基因)發展最重要的時期是嬰兒期。康乃爾大學的微生物學教授萊伊(Ruth Ley)和我的實驗室共同研究,追蹤一名孩童從出生當天到 838 天大的糞便。我們從糞便中發現,這個自然產的男嬰腸道微生物群系,一開始類似成年女性陰道微生物,最後發展成為一般成年男性的微生物群系,不過在前後兩端時間點之間的變化很大。

這個小男嬰每天糞便微生物群落的變化,都要比兩個健康者的糞便微生物差異還要大。有的時候,他隔週之間微生物變化之大,超過我們另一個相關計劃中,250 名成年人所含括的差異。

就微生物來看,這個男嬰一開始像熊(熊以肉類為主食,因此腸道簡單),最後像猴子。有一個特殊情況是,小男嬰曾因為耳朵感染而服用抗生素,這段期間,小男嬰的微生物變化讓他不只像是另一個人,而更像是另一個物種。不過在幾個星期後就恢復了,他的微生物持續變化,變成類似成人的狀態。這引發了一些問題,我們給孩童以及自己抗生素的頻率和劑量是多少

p72

食物決定腸道微生物的樣貌

飲食也會影響微生物群系,而且很早就開始了。飲用母乳配方乳也會造成重大的變化,飲用母乳的嬰兒會接觸到存在母乳中的特殊微生物,而且母乳中特殊的糖會促進有益微生物的生長。在吃固體食物之後,嬰兒體內的微生物群系會進一步的演變。在這個約六個月大的階段,相較於不同人之間的微生物群系差異,短期的飲食變化造成微生物群系的改變比較小,但是長期下來,飲食變化的影響巨大,如果超過一年,會使得消化蛋白質和消化纖維素這兩大群細菌的平衡有所調整,這是我們所觀察到對腸道微生物群系的最大影響之一。

這兩種腸道細菌也代表了全球多樣性中較不為人知的面向:腸道微生物群系。沒錯,世界各地有不同語言和文化的人,他們腸道中的微生物也不同。飲食中肉類含量高的人(美國人與歐洲人), 腸道中主要的細菌屬於類桿菌屬(Bacteroides),飲食中含有大量穀物的人,腸道中普雷沃氏菌屬(Prevotella)比較多。不過其中的變化就更複雜了,例如:美國人和歐洲人的微生物群系彼此可以區分出來,即使在較小區域中,如西班牙和丹麥人也是可以區別彼此的微生物群系,但相較之下,過著傳統生活的人,彼此的微生物就相似多了。

與美國人相比,馬拉威農人的主食是玉米、委內瑞拉農人主要吃的是木薯,兩者腸道中有比較多普雷沃氏菌,這與兩者飲食中都富含纖維素有關,但也有可能是因為遺傳或是接觸到的環境所致 16。不過,這些差異可能非常小,例如:日本人的腸道微生物群系中有海洋類桿菌屬菌種的基因,這些菌種能夠消化腸道中的海藻,可能是吃壽司所產生的適應結果。(值得一提的是,我們實驗室研究過聖路易的居民,他們體內並沒有這些基因。不過我要說的是,如果你沒有吃過聖路易的壽司,建議你別吃。)

p75

你可能想要知道飲食到底是如何控制體內的微生物群系。答案可能要等久一點,因為在這個時間點,相關研究少得可憐,不過到目前為止所發現的關聯指出,飲食的效應廣泛,和營養不良、感染風險與粉刺有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