眾神的食物 巧克力

 

吃在嘴裡、甜在心頭,巧克力原來不只是好吃而已,還對身體和心理都有許多好處。

撰文/李名揚

工作忙碌或心情煩悶之際,來兩片巧克力,精神和心情彷彿瞬間好了起來。香甜滑順的巧克力,入口即化,大人小孩都難以抵擋其誘惑。巧克力起源於南美洲,傳到中美洲後成了阿茲提克人心目中「眾神的食物」,現在則成了全世界的「愛情魔藥」。越來越多研究顯示,巧克力還含有許多有益健康的成份。
走出南美洲
巧克力的原料是可可樹的種子(通稱為可可豆)。可可樹是梧桐科的喬木,原產於南美洲亞馬遜盆地西北部地區。學者推測早期當地原住民只把可可樹的果實當成水果,吃其果肉而將種子可可豆拋棄。
後來可可樹傳到中美洲南部,馬雅人開始種植。美國康乃爾大學人類學教授韓德森(John Henderson)發現,在中美洲宏都拉斯出土的一批3100年前的陶器中含有可可鹼,研究團隊認為其來源並非可可豆,而是可可果發酵後成為含有酒精的飲料,這是目前已知人類最早食用可可樹產物的記錄。研究團隊並認為,以可可果和可可豆發酵製成巧克力飲料,很可能是釀酒過程中意外得到的副產物。
馬雅人飲用巧克力的方法,是把可可豆搗碎,混合水、辣椒和一些香料,然後將巧克力壺高高舉起,將巧克力倒進放在地上的杯子中,使其表層浮現厚厚一層泡沫。在馬雅人的象形文字中記載著可可豆是非常珍貴的物品,主要用以獻給統治者和祭司,或當成統治者的陪葬品,一般人通常只在宗教及結婚儀式中飲用。
14世紀中美洲北部的阿茲提克帝國興起後,巧克力文化更為風行,可可豆甚至能當成貨幣使用,根據16世紀的文獻顯示,一顆可可豆可以買一個玉米粽、30顆買一隻兔子、100顆買一名奴隸。此外,結婚儀式中新郎和新娘也可以用5顆可可豆當做信物。從馬雅文化到阿茲提克到現在的墨西哥,許多神明的雕像和圖像中都有可可果,而現在的墨西哥人祭拜玉米神的祭品中也有可可果。
時序進入大航海時代,歐洲人入侵美洲,最早哥倫布在1502年遇到阿茲提克的獨木舟隊,掠奪了包括可可豆在內的許多物品,但因語言不通,未能發現其價值。到了1519年,另一位西班牙探險家科提茲(Hernando Cortez)登陸墨西哥灣,阿茲提克人以為是傳說中的羽蛇神(Quetzalcoatl)降臨,邀請西班牙人進城並獻上以金杯盛裝的巧克力飲料,歐洲人才首度品嚐到巧克力的滋味。科提茲在1521年征服阿茲提克,1528年返回西班牙時,帶回可可豆獻給國王,由於味道甚苦,被國王批評為「給豬喝的飲料」。後來有人想到在巧克力中添加糖來調味,才使巧克力成為歐洲皇室間廣受歡迎的飲料,接著逐漸傳到上流社會,再進入一般民眾的生活。
重點提要:
巧克力原產於南美洲,大航海時代傳入歐洲,並從飲料變身為各式甜點。
巧克力的美味來自於複雜的發酵作用。
在巧克力中添加奶粉及榛果、大量生產、入口即化,均為瑞士人的發明。
巧克力中含有大約380種化學物質,可讓人感覺快樂、興奮,還能減少心血管疾病並抗氧化

文章來源:《科學人》雜誌 2016年第918期01月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