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天多喝水 避免體內鬧水荒
文章來源:自由時報 2015年7月3日/星期五 文/林淑媛(弘光科技大學營養系副教授)
前一陣子缺水,還真令人擔憂,因為人類沒有食物可存活30-40天(約5週),然而若沒水,生命在3-5天就終了。
水是身體組織的重要成分,雖然體內的水含量會因個人年紀(新生兒佔75%,老年人僅佔體重的50%以下)及身體不同的部位分布(腦含90%,脂肪組織只含10%)而異;但是平均每個人的身體組成中約有70%為水。
水參與體內消化、吸收、排泄和循環的關鍵作用,並作為運輸營養物質、代謝廢物和氧及二氧化碳的傳輸介質。
幾乎每天的社會新聞都有爭執事件,或許與最近氣溫持續上升,造成人們心煩氣躁有關;腸胃不適及呼吸道疾病的案例也增加,常被誤以為感冒,其實這都可能與體內水分含量的改變有關。
炎炎夏日下,大量排汗將會使得體內水分流失,進而導致血液體積降低,引發頭痛、焦慮發作、胃腸不適(拉肚子)及結腸炎的疼痛和熱潮紅等諸多不適與慢性疲勞綜合症(CFS)(例如肌肉痠痛及過度疲勞)等。
若此時進食高量蛋白質食物(豆魚肉蛋類及乳製品),會因體內沒有足夠的水來除去代謝所產生的廢物(如尿酸、尿素等)將讓人更疲勞或痛風發作,也會對腎臟造成損害;如果食用高糖食物則會代謝產生多量的二氧化碳,使呼吸更加急促。
◎如何避免體內缺水危機?
建議成年人水的攝入量為每公斤體重約35毫升,兒童為每公斤體重乘以50-60毫升、嬰兒為150毫升/公斤。
水的來源以白開水最適當;天然現榨果汁也非常好,不僅補充水分也可提供維生素C,具美白及防止紫外線的傷害,但因含糖,需注意攝取量;常喝可樂、咖啡及含糖茶品等飲料,因含糖、咖啡因或磷酸鹽(即溶飲料),會增加腎臟負擔且易導致鈣質流失,有罹患骨質疏鬆症及結石的危險。
通常體內水分流失時,會有口渴的感覺,但因年長者口渴的感覺較遲鈍,同時也因體內儲存的水分少於年輕人,較容易有脫水的危險。脫水的症狀包括:頭痛、乏力、食慾減退、頭暈、尿液濃縮、尿量減少,以及嘴和鼻子的黏膜乾燥。
當飲水不足可能導致體內堆積多餘的脂肪、消化系統出問題、大腦功能變差、關節和肌肉痠痛;若能「保水」不僅可改善眼睛乾澀、皮膚乾燥和延緩白內障,也可預防或改善關節炎、腎結石、便秘、動脈硬化、糖尿病及肥胖症等疾病。
不過,也不能喝太多水,當攝水量過多時,會稀釋血漿,出現「低血鈉症」(如肌肉痙攣、口齒不清、迷失方向及意識混亂等症狀),需適當補充含鈉的食物或運動飲料緩解症狀。
因此,在夏日正確的飲食對身體保健非常重要。